去年冬天以来开始的环保高压导致近万家化工企业面临环保罚单,一些企业领导甚至面临诉讼。政府减少化工企业的计划付诸行动,许多距离湖泊江流太近、有污染风险工厂已经被永久关闭,其他企业也被要求搬迁。
大部分搬迁的工厂还需处理旧工厂厂址污染处理工作,二三十年前,许多工厂缺乏安全及污染控制标准,工厂附近化学品溢出普遍,且存在蓄意掩埋生产废物等问题,现在处理难度非常大。现在,更新的国家和省级化工园区中已经补充完善了上述标准。
目前,对于关停不合规企业的具体计划和政府目标已经到位,未来2-3年内,真正具有经济实力能满足排污标准的大型生产企业将得以幸存,而位于非省级化工园区、自身实力较差且距离城区或水体较近的小企业前途渺茫。
市场供不应求形势严峻 产业链上下游惜售现象抬头
产品供不应求的形势下,总是容易出现不法商人,“以次充好”,将不合格产品卖给顾客。此外,生产商、贸易商惜售现象抬头,他们刻意减缓原药制剂产品的供应速度,以等待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。这种情况下,采购商许多产品不得不通过“泄露”渠道获得,这意味着产品可能无法从已知工厂购买到,但是可从第三方渠道获得,这么做的目的是从卖家那里赚取更高的产品价格。
原材料和中间体同样存在囤货现象,许多原药生产商面临原材料短缺的问题。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,原材料和中间体供应商也开始参与下游产品交易,他们与原药生产企业签订协议,通过供应原材料获取原药产品。获得的原药并非一定由他们销售,可能会以更高的价格再出售给原药企业,如此,他们还可以从下游产品交易中再获得一定利润。尽管目前,这种交易不是普遍现象,但是已经出现了。
供过于求、供不应求间剧烈摇摆 产业政策“钟摆效应”频现
中国的形势变化非常迅猛,姑且称之为中国的“钟摆效应”。就农化品供应而言,总是在严重供过于求和严重供不应求之间剧烈摇摆,形象来说,指针还不是在钟表的4和8之间摆动,是在2和10之间摆动,甚至有些时候摆动幅度超过12,形势变化不可谓不剧烈。
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导致国内市场产品供应不足,出口量减少。政府虽然没有停止出口,但是只允许小包装产品出口。显然,这样是不切实际且不经济的,只是控制或者减少出口的手段。目前,供不应求导致国内市场产品供应不足还没有发生。但如果发生,控制或者减少出口的手段便会出现。
目前,安道麦和先正达都被中国企业并购,两公司都可以从海外生产工厂进口原药制剂产品,一定程度上为国内产品供应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,我想这也是政府积极大胆推进关停不合规企业的原因之一。
但我认为环保部的“矫枉过正”将被粮食生产管理部门缓和。当国内需求受到威胁时,至少短期内粮食生产和投入品供应必将成为环保之前的“优先事项”,或许,中国的“钟摆效应”将再次发生。
在供不应求的形势下,信贷条款已经基本消失,买家必须现款采购,甚至提前付款以确保供应。不过,一些未面临严重短缺的商品可能仍然支持短期信贷。预计这种态势短期内不会缓解,或许将沿供应链最终传导至各处各地的农民。
行业洗牌势不可挡 采购、供应双方均需制定新战略规划应对未知变数
过去10年涌现出许多数字化经济企业,例如阿里巴巴和腾讯,他们迅速发展成为国际企业,两家企业2018年早期市值均超过5000亿美元。而在深交所上市的几十家农化企业,市值总和低于300亿美元。当下这些无污染的高新企业是政府的宠儿,因为上述行业能提供需要的就业机会且不会造成污染。
对生产制造业而言,工厂关闭、搬迁和兼并和收购势不可挡。其影响远远超出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,采购方的监管合规要求他们从登记的工厂采购,但如果登记的工厂已经消失,他们将何去何从?
对采购和生产商而言,双方都需要制定全新的战略计划以应对目前不确定性如此大的情况。
现阶段,采购方对工厂的考察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加重要。不仅需要考量工厂的质量和安全情况,还需要深入了解工厂的供应链和地理位置,以明确工厂是“整治目标”还是行业幸存者。如果采购未详细了解以上情况,则需要储备两个及以上供应商。选择具有地理位置优势的工厂不失为一个谨慎的措施,可有效避免整个化工园区关闭给采购带来的困难。
那么,从印度采购可以解决目前的困难吗?我想在短期内,印度并非采购的优质选择,因为印度原材料和中间体尚缺乏,尽管印度许多生产企业正在努力研发原材料,但毕竟需要时间。
我曾在AgroPages上发表的文章和《2018中国农药国际市场开拓交流会(2018CPEW)》中,介绍了中印两国生产商在印度成立合资企业,以应对当前供应形势紧张局面的可能,在此之前,文化、政治等障碍因素需要克服。
结 语
供应、采购双方需要采取积极行动,尽早制定出应对措施,以避免成为本轮行业洗牌中的“牺牲品”。对采购方而言,现在需要更加努力地寻找更多战略资源,参与过去尚未完成的工厂考察,并将供应商产品能否符合海外监管纳为重要考量因素。
AgroPages世界农化网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版权!